【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并確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對新使命新要求,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必須加快新文科建設。為此,我們需要把握好新文科建設的現實基礎、邏輯起點等問題,轉變新文科建設觀念,大力推動新文科建設創新發展。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寶貴資源。“新文科”之所以“新”,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傳統意義上的文科發展與社會發展需求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都需要新文科。因此“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維,構建“大文科”格局,既要傳承傳統又要融合創新,實現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既要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又要彰顯文科性質,在新文科建設中突出文科自身的中心地位,等等。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對文科建設的新需求進行充分理解與回應,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新文科建設需要一種“由破而立,破中顯立”的思維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正是新文科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與要求。由此,“新文科”之所以“新”,就是要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不斷開辟文科建設新境界。
新文科之“新”還在于當前文科建設需要兼收并蓄、推進中外文化交流。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未曾中斷,其生生不息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華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優秀特質。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新文科建設必須辯證處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關系,繼承與發展兼收并蓄的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自覺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
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中國的新文科建設當然必須合乎中國需要,同時還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和世界發展眼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
只有具備世界發展眼光,精準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作出合乎中國需要、合乎時代要求的意義解讀,才能具備推進新文科建設的現實基礎與理論前提。否則,我們的新文科建設就可能陷入一種封閉狀態,脫離當今世界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軌道。因此,唯有在全球性視野下探索中國的新文科建設,才能真正“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強調中國新文科建設的世界發展眼光,還在于“中國需要”與“世界發展”在同解世界難題這個目標上具有一致性。21世紀以來,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諸多福利的同時,也催生了世界范圍內的一些反思。當今世界已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擁有世界眼光、全球視野,正確認識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是文明交流和對話的前提。在正確應對風險挑戰中搶抓歷史機遇,同解時代命題,共謀發展大計,把握人類命運航向,這是歷史賦予新文科建設的重要責任。
同樣,新文科建設也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余年來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格局正發生深刻調整,發展中國家日趨擁有更多的全球治理話語權,國家間力量對比更趨平衡。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日漸深入的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進程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各國彼此依存、人類相互聯系的程度不斷加深,文明交流互鑒已是必然選擇。基于此,完善“媒體融合+國情教育+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已成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的重要范式。
三
新文科建設與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關系密切,其學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日新月異的科技元素。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絡、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等要求。在當前新文科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技術媒介的重要作用,同時準確把握好新文科建設中科技手段之“術”與學科建設之“道”之間的關系。
就現階段而言,注重科技媒介與文科的融合,強調不同學科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學科與科技領域之間的交叉,是新文科建設的重點任務。然而,我們在強調科技思維時,務必要認識到人文屬性才是新文科的本質屬性。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科技的迅猛革新及其媒介化,不僅創新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對“人”自身的改變,包括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生存體驗、生存環境、審美經驗、文化境遇等。因此,探討新文科建設,既要考慮科技元素對文科發展不可忽略的作用,又離不開對不斷變化著的“人的觀念”“人的培養”等問題之理解與思考。同時,在新文科建設中,面對技術革新及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我們不能只重視媒介的技術性卻忽視對其文化品質的塑造,而應從強化新媒體承擔文化承傳與創新責任的角度,在信息生產和交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塑造新媒體的文化秩序。
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新文科建設和發展要做到守正創新,在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的過程中,繼續解放思想、開拓思路,使新文科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新的重要突破點。
新文科建設守正創新必須突破“新瓶裝老酒”的思維軌跡。尊重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是新文科建設高質量推進的基本前提,這一特點和規律就意味著不能以一成不變的傳統眼光看待新文科發展。新文科建設必須以打破傳統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為前提,探索新的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規律。基于此,我們應當抓住機遇,以發展為導向,樹立正確人才觀,激活學科生產力,充分挖掘交叉學科發展優勢,以高質量發展為內核,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進一步夯實學科發展基礎。
(作者:楊柏嶺,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安徽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