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部與中部地區的雙接壤地帶,安徽“左右逢源”,面臨著國家多重發展戰略疊加,人文歷史底蘊積淀深厚、科技創新能力多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交通運輸網絡通達、生態環境良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安徽要在長三角一體化與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積極主動作為。
建立創新產業聯盟,用科技新變量催生經濟新增量。一方面,創新國家綜合科學中心“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創新鏈前、中、后的科學技術鏈接與拉動效應,有效嵌入成果轉化機制,將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心同創”的創新鏈+成果轉化鏈+產業鏈有效對接,在創新鏈的諸多產業化環節中逐個“下蛋”。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五谷聯盟、科技創新東中西一體建設。安徽既需要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揚皖所長、補己所短,優勢互補,構筑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政策鏈,驅動產業鏈、供應鏈;又要利用《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給予的政策紅利,推動中部創新聯盟成型及東中西(上海張江+合肥+南京+武漢+長沙+鄭州+西安等)一體創新機制建設,打造創新、產業、行業商會協會等多維度合作聯盟平臺,以開放共贏的格局與合作互利的方式,將“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湖南動力谷(軌道交通、航空)+河南電氣谷(智能電網裝備)+江西電子谷(硅基藍光LED)”等“五谷”打造成立足中部、鏈接東西部的“創新+制造+智造”的聯盟體系,促成中部地區深度協作高質量發展。
構建開放型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中部已有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四個“萬億俱樂部”城市,在深度對外開放的進程中獲批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部地區需要借鑒“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的經驗,攜手打造“中部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并與長三角互聯互通,在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監管便利化)、生產成本(關稅作用)、物流成本(直通程序)等方面改革創新,不斷探索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舉措,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由此帶動安徽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國家級高新區和經開區、臨空經濟示范區共同開放發展,推深做實貿易投資雙向開放度。利用中歐班列互通平臺,加強陸海聯運、跨境電商、空中絲路鏈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貿易投資合作,實現聯動性開放和穿透式開放,破除區域有形無形壁壘,促進經貿供需直達,創造不靠海不沿邊的內陸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高水平開放新形式。
發展毗鄰經濟,探索走出雙循環發展新道路。依托區域發展的點—軸(帶)—節點(樞紐)—圈(經濟圈)增長結構,研究制定省際毗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工作方案及支持政策,大力發展毗鄰合作園區經濟,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利用《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深化南京—滁州、徐州—淮北一體化融合機制,加快南京—滁州—馬鞍山同城化步伐,以都市圈為依托,創新產業競爭新優勢,積極主動參與雙循環;以新安江流域共謀、共建、共治、共贏、共享,推進杭州、黃山一體化開放發展,推進浙皖閩贛共建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建設黃山—衢州—南平—上饒旅游協作“聯盟花園”,以開放合作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亳州(奉賢)、阜陽(蘇州)農產品綠色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現代物流基地、園區。深入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將“紅、綠、特”產業做精做實;以京港高鐵“合安九”段開通為契機,打造皖鄂贛(宿松、黃梅、廬山)長江經濟帶經濟協作、物流園區。
曾凡銀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