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安徽新興產業逐漸呈現集群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特點,部分優勢產業已經入圍“國家隊”,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正逐步形成。一方面,產業基礎較好、創新優勢較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貢獻全省7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另一方面,產業發展目標明確,政策舉措立體,包括“三重一創”規劃重點工程、“雙招雙引”提升創新能力、“群主鏈長”開展專項行動、“數字賦能”推動產業升級等。同時,《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開展十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建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家電5個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然而,安徽在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方面還存在若干深層次的問題亟待改善或解決,包括科技創新的基礎不牢、頭部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不足、創新人才嚴重缺乏、創新系統結構松散、創新創業文化意識薄弱等。2022年是關鍵之年,國內外發展環境復雜多變,挑戰嚴峻。越是重要關頭,越是要緊緊把握創新第一動力,揚皖所長,補皖之短,在事關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中的難點與痛點處,敢作為、能作為、善作為。
抓重點,充分發揮高校和國家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依托中科大承擔多項國家科研攻關項目契機,開展“政產學研用金”等多要素聯動,進一步積累新興產業技術優勢,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建立技術創新共生體系,推動企業研發中心、高校和科研機構等聯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支持高校院所創建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珠峰計劃”前沿科學中心,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支持力度,提升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水平。
優機制,推進技術與資本的深度結合與互動。一方面,可以模仿硅谷銀行,探索和籌建專注于服務科技創新產業的科技型銀行,為科技型創業企業提供風險擔保,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品牌。另一方面,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實體經濟體系,推動政府母基金、產業基金和市場基金聯動發展,打造基金叢林,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強主體,重視頭部企業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引領作用。頭部企業的主導作用對強化可持續創新系統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進一步培育發展科大訊飛、國盾量子、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陽光電源等企業。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企業“出題目”、院所“作答案”,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另一方面,完善十大新興產業“雙招雙引”機制,引進頭部企業和重大項目,實施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工程,構建“頭部企業+中小企業”生態圈,做長做寬產業鏈。
聚人才,重視科技產業組織人才培養。一方面,全面升級現有人才計劃、人才工程、人才平臺。改革現有人事制度,提升人才政策的競爭優勢,大力引進培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另一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新興產業領域基礎研究、新興技術創新等設置新興專業,與知名企業等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
重支撐,發揮國家政策與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合成效應。一方面,依托安徽自貿試驗區,深化“民間+政府”模式,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文化的建設,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擴大企業數量和整體規模。另一方面,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車,加大民營企業融資、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
洪 進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