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目標,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梯次演進的“串聯”式發展道路,必須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中探尋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以農產品加工業倒逼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變革,在城鄉工農關聯互動中推進“四化”并聯疊加,充分發揮“四化聯動乘數效應”,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從安徽“三農”實際來看,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基薄底弱、農民多而不富等鄉村振興的突出“痛點”,決定了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化,以農產品加工業引領農業現代化、聯動農村現代化,在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破解安徽農業農村發展“痛點”,助推工農城鄉良性互動,必須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堅定的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戰略突破口是以市場促發展,向加工要效益,必須堅持走鏈條互補、空間互動、創新互融、價值互利的路子。
一是突出鏈條互補,豐富農產品加工業層次。統籌“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以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三加疊進”為路徑,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擴鏈擴容。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現減損增效。強化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引領作用,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檔次,大力發展營養均衡、養生保健、藥食同源等食品加工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產品加工。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農業企業和加工園區引進轉化提取、分離與制備技術,開發新產品、新材料、新能源。
二是突出空間互動,培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以培育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為契機,強化縣域統籌和政策集成,在農業大縣開展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一縣一區”創建,形成差異化互動的功能板塊。在糧食主產縣,大力發展專用粉、生態大米、中央廚房食品等主食產品。在畜禽水產養殖大縣,推進熟食、休閑食品加工。在蔬菜瓜果產地,發展凈菜配送、罐裝食品。以皖北和皖西南道地藥材產區為重點,發展中藥飲片飲劑、保健食品加工。以徽茶產業集群為重點,發展茶葉精深加工,開發高端名茶、超微茶粉、茶多酚等產品。以蚌埠、阜陽為中心,發展農業生物基新材料加工,開發研究綠色食品包裝材料、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等。
三是突出創新互融,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大力推進科技強農,突出技術現代化的驅動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把產業發展的科技翅膀做得“又硬又好”。聚焦綠色豐產增效、產地加工與產后減損、綠色食品加工及質量控制、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產業技術瓶頸和實際問題,定期發布科技需求清單,引導各類研發主體與市場主體開展產學研緊密合作,面向“卡脖子”需求精準研發。大力實行“拿來主義”,緊盯滬蘇浙及其他先進地區農業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引進轉化一批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
四是突出價值互利,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妥善解決好小農戶做不好、做不了、做起來不經濟的事。激發組織企業化的主體力量,運用合伙人思維,積極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興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培育引進一批鏈主型龍頭企業和農業頭部企業,組建一批利益緊密聯結、共營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豐富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集體經濟互進互促的有效實現形式,把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產業鏈增收效益留給農民。
欒敬東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