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命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素質,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要求我們全面加強新時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堅持善治與系統理念。善治思維可以促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系統觀念可以促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內外雙循環。新治理格局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高位推動,做好政策扶持、經費保障和督導評估;要促進多主體協同,包括政法委、衛生健康等黨政職能部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行業部門,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等民間組織以及公民主體;要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優化社會心理服務力量結構,打造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有機結合的人才隊伍,心理健康領域的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人員、醫療機構人員及志愿者融合共生、各有側重;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公共安全、社會治安防控和社區治理三體系互相滲透、互相支撐,形成良性循環。
把握群體與個體需求。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首先應當把握群體與個體需求,致力于消除那些對社會大眾的心理狀態有普遍消極影響,能夠激發較大范圍的焦慮、抑郁和不安全感,或憤怒、不滿和偏激情緒的因素,包括相關的政策、制度和行為,大力培育民眾積極的社會心態。要干預和控制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引發的結構性社會問題,將民眾普遍性的心理壓力和失衡的心態,轉化為理性平和的積極社會心態;要預防個人普遍性心理問題,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執人員的心理疏導和發展性心理健康服務,預防多數個體因適應性挑戰導致的社會功能喪失或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減少極端惡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逐漸培育自尊自信的心理基態。
夯實監測與調研基礎。充分認識心理學方法和技術,夯實群眾心理監測與調研基礎,對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制度化、系統化地監測群眾社會心態。利用心理測驗與信息技術對群體內在心理活動進行測量與評價,形成監測群體的社會心態變化的相應制度;健全完善公民心理健康檔案,在實施公共行為前廣泛深入地調查、了解民意,納入全面覆蓋公民安全數據的相應系統。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措施地調研深層原因。研究影響非理性、消極社會心態的內外部誘因和行為動機,及時提供針對性心理服務;研究發展進程中具有普遍示警意義的個體極端事件與群體惡性行為中的社會心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進過程中準確把握各類群體心理訴求。
加強平臺與制度建設。一方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網絡。針對四種人群(社區群眾、在校學生、單位職工、就診患者),打造八個心理服務平臺(城鄉社區平臺、教育系統平臺、單位內部平臺、醫療機構平臺、社會機構平臺、心理援助平臺、科普宣傳平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平臺),做到各平臺協調順暢共下一盤棋、交叉互嵌實現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形成樞紐式網絡,為公眾提供專業化、規范化心理健康服務。另一方面,健全社會心理服務制度。一是激勵政策形成制度,從經費保障、政策引導、項目支持和崗位設置方面入手培育一批社會心理服務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二是能力評估形成制度,制訂評估方案定期開展督導評估,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足地區開展限期整改;三是規范發展形成制度,加強對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促進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的良性發展。
探索引導與干預路徑。引導包括科普宣傳與問題預防,干預包括矛盾化解與危機干預。一是大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改變民眾忽視心理因素對健康影響的情況,引導全社會科學、理性地對待心理行為問題人群和精神障礙患者。二是在社會治理中注意疏導不公平感,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治理模式,塑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盡可能地減少帶來普遍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發生的問題。三是由內化解矛盾糾紛,透過事件關注心理誘因,用心理學技術加強精細化治理,針對容易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營造友好互信的人際關系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四是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面對突發事件,立即組織開展個體危機干預和群體危機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及時處理急性應激反應并對高危人群持續開展心理援助服務。(徐 瑩 余 恬)
(作者單位:安徽公安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