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淠史杭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后新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是與都江堰、河套平原并稱的中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拓展淠史杭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弘揚淠史杭精神,對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生態研學與運動休閑旅游。一是充分利用各大水利風景區與淠史杭灌區的水利文化資源,以水庫為主建設一批主題鮮明的水利風景區。二是以淠史杭灌區為主建設一批有特色的水上體育運動休閑項目,如皮劃艇、賽艇、龍舟、水上樂園、水上研學體驗等。三是利用既有的景區配套設施,在淠史杭沿線新建生態研學體驗營,積極與省內外各級學校合作,讓青少年們在體驗淠史杭沿途山山水水的同時,認識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在自然中體驗勞動創造價值,學習淠史杭精神,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從而打造勞動研學素質教育的品牌。
融入藝術與非遺,助力文旅融合。一是營造慢文化、打造慢生活、融入茶文化。以六大水庫原有廠房(區)、庫房等老舊房屋為基礎,在相關部門的協作下將其改建成生態酒店,配套品茶旗艦店、咖啡屋、水庫特色餐廳等,使其成為水利景區的一部分。二是讓藝術與淠史杭地區深度融合,在傳統古村落的基礎上,打造藝術小鎮,并開發一系列的繪畫寫生、藝術素質教育、吃住行一體化的藝術旅行基地。在水利風景區或治淮文化博物館,常設繪畫展覽館、私人畫廊,邀請藝術家常駐繪畫寫生基地,定期展開文學與藝術沙龍。三是統籌淠史杭流域地方民俗、非遺文化資源,如金寨根雕、玉石、竹編,霍邱張玉柱剪紙、皮影、臨淮泥塑,霍山陳迪中根雕、蘇埠花生糖和葉集空心掛面等,在淠史杭沿線旅游景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集展演、售賣、傳承、學習、保護于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非遺經濟。
推進“數字興農計劃”,深化產業改革。一是利用優質淡水資源,豐富淡水養殖產業,擴大淡水養殖的產業群,六大水庫應在做好防洪抗旱的基礎上,謀劃生態模式的產業路徑,與淠史杭沿岸的種養業形成優勢互補。打造“漁蝦淠史杭”生態養殖業品牌,以生態漁果帶動經濟發展。二是推進淠史杭流域農林產業精細化發展。一方面要推進金寨、霍山林竹產業深化加工,聯合開發大別山家具品牌;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數字興農計劃”,即“新農人+直播+電商+優質農林產品+扶持良策”,將生態農林產業、生態旅游與優質電商相結合,探索新時代數字興農的新路徑。三是豐富淠史杭區域的農業產業類型,繼續擴大“西山藥庫”品牌影響力,與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定點幫扶合作機制,建設特色的淠史杭中藥材種植基地。
賡續紅色文化,促進生態旅游蛻變。淠史杭灌區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淠史杭精神是對大別山紅色文化精神的續傳,應將紅色文化與淠史杭生態文化融合發展。一是開展“淠史杭生態+紅色文化古村”旅游,游客在行走淠史杭的同時也能瞻仰革命先烈,聆聽革命故事,接受心靈洗禮。二是優化生態旅游路線,在完善淠史杭生態旅游景觀的同時,將灌區內的紅色紀念館、紅色人物故居、烈士陵園等納入旅游線路,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三是加強皖西紅色文化精神傳播,在淠史杭各旅游景區內,集中設立淠史杭紅色影院,巡演紅色舞劇、戲劇、話劇、電影等,做好紅色文化學習傳播的配套文藝產品研發,讓皖西紅色文化隨淠史杭的水,流得更遠、滋養得更深。、
熊 輝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gxyq2019069]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